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难以分辨的两种花和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难以分辨的两种花以及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五月初五采艾蒿,把艾蒿神迎到家里来。这段时间采的艾草,药性比较好。
端午那天早晨,照例是要早起的,到野外采集艾草,插在或悬在门上。寓意招百福、祛百病。这个风俗已延续了千年。等艾草干了以后还可以在夏日点燃了熏蚊子。可谓一举两得。
跟艾草相似的植物有太多,经常有艾友辛苦了半天,却采错了。就连市场上一些售卖成捆“艾草”的小贩,也有很多不是艾草。
先来猜猜看,这些图中哪个是艾草?五月初五采艾蒿如何区别艾草和蒿草X
如果在野外,这么多不同种类的“艾蒿”长在一起,是否很难分辨出哪个是艾,哪个是蒿?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艾草和蒿的区别。
艾叶和蒿草都属于菊科植物,蒿草的学名叫蒌蒿,而艾叶学名则为艾蒿,名字的相似很容易产生误会。
它们常生长在田埂地边、池塘边等土壤水分丰富的地方。而且艾叶的生长周期长,从3月份开始,一直可以长到5月,但蒿草过了清明节(大概4月份),也就过了最嫩的时候。
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高度和叶面形态。
蒿草的高度要低一些,主干也比较细小,茎部呈暗红色,长势比较好的蒿草,只有10厘米左右。
而艾叶就不同了,它的主干略粗长,茎部呈淡绿色,靠近地面的根部稍木质化(比较硬),有的直径可达1.5厘米,高度在80一250厘米之间。
从叶子形态来看。蒿草叶片通常较细,正面颜色泛白,会有一层白色绒毛,柔软光滑,叶片小,其周围的锯齿纹路深,整个叶片呈狭长状。
而艾叶表面为五瓣灰绿色,白色绒毛在背面,叶面看起来胖胖的,叶片相对于蒿草更宽大,叶片周围的锯齿也小得多,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
还有一种分辨方法就是气味,不过因为两种植物都带有香味,除非是特别有经验的人,否则较难分辨。
蒿草的香味偏清淡一些,有的甚至略带一丝草臭。而艾叶的味道,则稍显辛辣的清凉油味,属“重口味”那款。
另外,艾的秆子相对比较柔软,蒿则脆,易折断。
对的!主要分辨在花的形态上!花雌雄异株。雄总状花序单生,或与一单花并生,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粗壮,具纵棱与槽,被微柔毛,顶端有5-8花,单花花梗长约15厘米,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长1.5-2.5(-3)厘米,宽1-2厘米,中上部具粗齿,基部具柄,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状,长2-4厘米,顶端扩大,径约10毫米,中、下部径约5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3-5毫米,全缘;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长20毫米,宽18毫米,顶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两侧具丝状流苏,被柔毛;花药靠合,长约6毫米,径约4毫米,花丝分离,粗壮,被长柔毛。雌花单生,花梗长7.5厘米,被短柔毛;花萼筒圆筒形,长2.5厘米,径1.2厘米,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椭圆形,绿色,长2厘米,径1厘米,花柱长2厘米,柱头3。
问题: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前言
一般人很少会问近体诗分哪两种?如果要分的话,近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一般人很少会问近体诗分哪两种?如果要分的话,近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大多数区分近体诗的方式,是按照篇幅来分的,例如四句是绝句,八句是五律和七律,八句以上是排律。
近体诗也有少量的六言诗,但是一般还是分为五言和七言两大类。在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还有一个区分,古律和今律。下面先看看五言和七言的区别。
五言近体诗中,四句的称为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不过五绝中,其实有很多古体诗,例如《静夜思》、《江雪》等等。所以更准确一些,可以称为近体五绝或者五言律绝句。
我们耳熟能详的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四句对仗的近体五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白的《对雪献从兄虞城宰》,是后两句对仗的近体五绝: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
李商隐的《巴江柳》,是完全不对仗的近体五绝: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五律的格律规则,差不多就是两个绝句的重复(首句押韵除外)。
李商隐的《寄罗劭兴》就是一首标准的五律:
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人闲--微病酒,燕重--远兼泥。混沌--何由凿,青冥--未有梯。高阳旧徒侣,时复一相携。
可以看出,绝句和五律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句数的多少,另一个就是五律中间四句必须对仗,绝句不要求必须对仗。七律也是如此。
排律是五律的延伸,除了首尾二联以外,都需要对仗,例如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五言律诗在古诗词中,有个重要的作用,这种诗体是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在唐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科举制度中,在很长的时间内,要考诗赋,诗的创作以五言排律居多。钱起的这首《省试湘灵鼓瑟》就是考试的真题。
七言诗一直非主流,因此在七言诗开始兴起的时候,格律诗也渐渐成熟,因此七言绝句大部分是近体诗,我们熟悉的七绝几乎都是近体诗。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和五律一样,中间二联要对仗。例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七言排律的作品相对要少得多,因为科举补考七言排律,所以诗人们在这个诗体下的功夫不多。而且完全标准的七排也同样比较少。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还有一种二分法,是古律与今律。
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介绍了一些不太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称之为:古律。
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有颔联,有颈联,有发端,有落句(结句也)。
我们知道,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素:平仄,对仗,黏连,一韵到底。而崔颢的《黄鹤楼》是半首七律,上半首平仄不协,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感怀》,三项都没问题,但是通篇都不对仗: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又如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也是三项没问题,但是失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些有点瑕疵的律诗,在齐梁到初唐还是比较常见的。这也是严羽称为古律的原因。而严羽所说的的今律,应该就是上面介绍的严格遵守格律的近体诗。
回到题主的问题,近体诗如果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区分,有今律和古律,也可分为五言和七言。另外,一般不认可仄韵的律诗,因此不能分为平韵律诗和仄韵律诗。@老街味道
关于难以分辨的两种花和近体诗分为哪两种如何赏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